提高交通物流通畅高效的水平与质量,是确保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为做好2023经济发展工作,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转,确保经济循环加速和上量提质,必须高度重视交通物流畅通发展。
(相关资料图)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艰难恢复之中,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启动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交通物流要在需求收缩、疫情感染等的影响中更高支撑经济运行,必须抓住关键时间窗口,尽快克服交通物流保通畅、保效率面临的复杂问题,落实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战略部署,加快交通物流与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发挥交通物流对经济回稳向上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努力克服短期困难
确保交通物流通畅稳定
当前,受到持续3年疫情反复和复杂运行的影响,我国交通物流领域企业普遍面临过往未曾有过的经营困难,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疫管理政策调整,交通物流领域劳动力减员问题将冲击服务稳定运行,加剧了我国交通物流供给压力,需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积极保障交通物流市场经营稳定。在交通物流需求收缩、波动较大的背景下,整体交通物流服务市场面临较大冲击,企业经营和服务运行压力加大,“非战斗减员”性供给能力退出市场数量偏大,对未来经济恢复带来消极影响。为超前储备经济恢复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交通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制造、商贸流通等领域企业交通物流服务的可获得性、高效性,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给出的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保驾护航。尤其是近期各项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预期下,交通物流服务效能必须尽快与经济运行恢复合拍。应按照稳定交通物流市场运行要求,着力帮助交通物流领域企业度过眼前的阶段性难关,聚焦受到冲击较大的交通物流领域和环节,以及经营抗风险能力偏弱的小微企业,继续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确保交通物流率先走出困境,更好服务经济增长。
积极警惕和防范疫情带来的新冲击。近三年来,我国交通物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之所以总体维持稳定通畅,较好地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方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处理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当前,我国交通物流处于疫情防控方式调整的重要转折时期,虽然认为阻断运行的风险已经较小,但从事交通物流服务的感染人群数量短期内迅速扩大,带来的交通物流运行困难、服务中断的风险加大,可能造成另新的交通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冲击。近期,最为显著的是城配、快递等末端领域出现运行堵塞,有关数据显示,12月初以来,北京地区因疫情感染造成快递从业人员动态减员达到30%左右,对城市的保供物流体系造成较大影响。针对疫情带来的交通物流领域新情况、新影响,应以交通物流不可中断为基本原则,对交通物流从业者采取更为精准的管理方式,形成“快查、快返”专门流程。对于快查,要开辟交通物流人员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健全交通物流从业人员白名单管理制度,采取“单人单管”检测方式,避免混检阳性人员核查过程较长,影响健康从业人员到岗工作,也防止快递人员疫情交叉传播形成服务减员。对于快返,加强对交通物流从业人员感染者的关怀,积极提供康复帮助,加快复阴人员返岗速度。
着力强化运行组织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交通物流要保通保畅,更要保效率、优成本,为加速我国经济循环提质上量助力。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交通物流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和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服务产业链供应俩安全稳定运行的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业态创新,要在“新”字上下功夫,统筹当前和长远,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快速重启条件。
进一步深入推进物流组织化发展和服务体系重构。近年来,我国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为契机,加快了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努力营造规模运行发展新环境,推进“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网络服务组织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交通物流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资源的集成性,主动加快交通物流服务运行结构优化和重构,有效破解国家顶层物流网络服务能力不足的约束,在已经批准的四批95个国家物流枢纽和41个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基础上,积极推动物流服务要素聚集和跨区域物流组网运行,并通过加快推进重大物流枢纽、重大物流平台等建设,注重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全面推动交通物流高效运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假设和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发育,网络化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培育。
进一步深化交通物流技术创新。把握技术革命大势,加快交通物流领域技术创新步伐。尤其是支持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交通物流领域应用,加快交通物流服务、管理等环节的技术赋能,推动交通物流成本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交通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在当前经济处于快速恢复增长的特殊阶段,应摒弃重回传统增长老路临时思维,尽快凝聚形成政府和企业合力,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交通物流技术创新,鼓励发展智慧物流、智能交通,培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交通物流新生态。一方面,各类交通物流企业应抓住我国物流组织重构和服务体系重构机遇,发掘具有规模化网络化平台化成长潜力的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服务应用场景,并与制造、商贸等企业协同,积极发掘扩大消费、产销衔接的供应链智慧化场景,努力培育现代流通体系战略新支点,向技术创新要促降成本、要提质增效、要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在交通物流企业市场经营困难的背景下,加大各类财政、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的精准支持和引导力度,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将各类政策手段用在具有长效提质增效发展的刀刃上。
深化供需有机融合适配
精准发挥交通物流支撑引领效应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经济重启和促进回稳向好的战略新路径,交通物流沟通供需双侧,是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交通物流的通畅和高效,必须在扩大内需战略指引下精准发力,才能切实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应突出交通物流在空间上链接区域、在产业链上串接上下游的特殊地位,加快完善服务网络体系,深化交通物流与工、贸企业融合适配发展,有效提升经济存量水平、促进增量经济发育,更好发挥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综合功效。
精准优化交通物流供给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突出围绕促进形成和服务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补齐中西部交通物流通道网络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掘内陆广阔市场潜力,完善内需增长空间格局。着力优化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物流体系,完善城乡三级物流网络,释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内需潜能。着力加强国内国际交通物流体系衔接,支持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促进“大循环”“双循环”有效互促。
精准优化交通物流供给质量。积极推进交通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等有机融合,构建共同发现市场需求、优化生产供给、配套完善流通的发展生态,形成供需双侧高度协同的良好局面。交通物流应在供需融合的体系下,精准谋划和形成与之适配的服务体系,与服务需求企业一道,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抓手,创新业态模式,深化交通物流枢纽经济、通道经济、门户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全面促进传统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大、新型消费发育,在支持做大经济需求中,更好实现交通物流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汪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陆成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