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2)》(以下简称为《指数报告》)。
【资料图】
《指数报告》以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这4个创新链条上的主要节点,构建了广州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通过丰富翔实的数据,绘画了广州创新能力从2010年至2021年这12年间的变化图谱,并揭示其发展特点。
结果显示,以2010年作为基数(100分),2021年广州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为341.02分,2020-2021年年均增长11.8%。4个一级指标中,创新绩效提升最为显著,反映了广州市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资源多样化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更加显现、创新环境持续迸发新活力的科技创新局面已经形成,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良好开局。
广州日报记者特别留意到,《指数报告》显示,广州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增长13.79%,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12%,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
创新资源:在疫情中逆势增长的R&D 经费支出及比重
“广州是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增长的一线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在会上表示,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
《指数报告》的“创新资源”维度,反映了区域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其中,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体现了城市研发投入强度。2021年,广州这一数据为3.12%,较2013年提升了1.2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大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北京、上海,连续八年保持稳定增长。
总额方面,2021年,广州全社会R&D经费支出投入达881.72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五;增量首次突破百亿元,较2020年大幅增长 13.8%,较2013年增长了两倍,八年间的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北京、上海、深圳。
玄兆辉直言,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各级财政承受了较大压力,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有所下降,广州也有轻微下降。但在这一背景下,广州R&D 经费支出无论是总额抑或是占GDP 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说明广州全社会创新投入意愿持续增强,创新资源保持了集聚态势。
广州日报记者还留意到,在881.72亿元的总额中,13.6%的经费即119.74 亿元,投向的是基础研究领域。同一年,广州地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267项、支持经费18.3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三。基础研究专注源头创新,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也许看不到即时成效,但从投入力度和方向中看到,广州对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既有雄心,也有耐心。
企业创新:以研发推动产业升级,企业专利授权数增长近10%
不久前,福布斯发布2022年新生代独角兽榜单,74家中国企业入选,其中总部位于广州的广汽埃安估值最高,达1000亿元,而公司成长时间不过5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最终应用者。广州市科技局近日披露,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去年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广汽埃安、云从科技、明珞装备、百济神州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支撑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
《指数报告》的“企业创新”维度,由企业的创新活跃度、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产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指标构成,刻画了广州企业创新活动的强度和效率。
《指数报告》显示,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持续发力,达884.90亿元,两年跨越“3个百亿”关口,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17.8%,较上年提升2.0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获取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企业专利授权数突破10万件,达10.11万件,较上年增长9.75%;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较上年增长24.29%,达188.19万个。此外,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超过50%。
广州企业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离不开龙头引领,也得益于政策引导。广州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处长丁禹在会上介绍,日前,广州出台《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打造一批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领军企业。
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三,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2413.11亿元,
有多少技术成果能最终实现落地转化?去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广州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这一数据,不仅是评判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的重要指标,还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指数报告》则从“创新绩效”这一维度,通过5个二级指标更详细地反映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数报告》的“创新绩效”是广州4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指标,折射出广州以研发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指数报告》显示了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指标得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21年,广州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2413.11亿元,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2亿元/万人,达2.07亿元/万人。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高质量发展效能凸显,百亿级以上、十亿至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6家和271家,“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5711家,“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4497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六分之一。
三是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至24.32万元/人,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近年,广州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和驻穗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发力,推出一系列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科研院所、行业领先企业等举办产研对接活动,推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领域科技成果及创新产品在穗转移转化、产业化升级。同时,广州推动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营造“雨林式”创新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创新环境:资金池撬动,百亿元贷款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上个月,广州宣布成立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消息震撼了整个创投圈。千亿元母基金的“大手笔”,将主要投向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为“创新雨林”的成长给予充足的“金融活水”。
《指数报告》通过“创新环境”维度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包含了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储备、创新资源保障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其中,得分最高的二级指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
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200亿元。自2015年起,广州市科技局设立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风险共担方式引导银行资金向科技企业发放科技信贷,累计为 6000 家企业放款超 500 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此外,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为764.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24%,体现了科技企业研发环境的持续改善。
同时,广州也着力打造出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
“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字头’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城市。”丁禹在介绍广州“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时说道。
他提到目前发展迅速的预训练大语言模型GPT。“广州正在推动从‘逆向创新’到‘正向创新’的转变,即从过去的产业引进、技术引进推动创新的模式,转变为自主源头创新推动技术、产业落地,通过‘2+2+N’科技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成果。”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