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理想汽车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理想汽车今年一季度向用户交付5.26万辆新车,同比增长65.8%,实现单季度交付最佳成绩。在高销量的推动下,理想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更为重要的是,在扣除股权激励情况下,理想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8.9亿元和14.1亿元,自由现金流达到了67亿元,毛利率为20.4%。
【资料图】
就在理想汽车发布第一季度财报之后的6月初,理想汽车在香港恒生股市的股价持续攀升,凭借2614.1亿港元的总市值超越了长城汽车,成为国内市值第二大的车企,排在它前面的是市值高达7900.4亿元的比亚迪,而这样的成绩更是将蔚来、广汽、吉利、小鹏......甩在了身后。理想汽车取得市值进阶并非依靠市场环境助力,要知道,在刚刚过去的5月,32只国内汽车上市公司个股中,除了停牌的车企外,仅有6家车企的股价实现了环比增长,而最为亮眼的莫过于理想汽车了,截至6月7日,理想汽车的股价在今年已经上涨了63.28%。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让仅有三款在售车型的理想成为中国第二大车企?它的市值还能再创新高吗?本期《爱卡独家SHOW》我们来聊一聊。
理想汽车如何从0到1?
时间回溯到新势力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2015年,一张造车新势力Logo合集的图片频繁出现在汽车从业人员的朋友圈,近百个新生面孔放在一起让大家无奈地表示“傻傻分不清”。谁也不会想到其中的“车和家”会在8年后的今天成为中国第二大车企。
正是在2015年,曾经创办泡泡网和汽车之家的李想瞄准了能源和信息的变革机会,在离开汽车之家管理团队之后创立了“车和家”,开启了他的第三次创业之路。2016年的一天,李想在北京五元桥办公室的白板上写下要做增程技术的决定:“做大的增程器,面向家庭用户,纯电部分里程覆盖100-150km”。
在造车新势力一股脑地投奔纯电的当年,李想的这个决定自然遭到了投资人和股东的质疑甚至反对:“增程电动技术很难沟通和理解,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做纯电吧,好融资!”然而,在李想看来,当时的新能源汽车面临两个主要挑战:充电难和电池成本高,如果要针对家庭用户做中大型SUV,想要满足用户的旅行需求,增程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
2018年,车和家发布智能电动车品牌“理想智造”,该品牌首款车型理想ONE(参数|询价)随之亮相。超800km续航、三联屏贯穿式中控台、大7座空间、32.8万元的一口价......在当时的新能源市场中,它绝对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理想来说,这样的产品策略更像是一次理想主义的梭哈,不成功便成仁。
幸运的是,2021年10月,理想ONE成为首个单款产量达到10万辆的新势力车型。凭借理想ONE单一车型的持续热销,理想很快实现了月销过万,两地上市的它也成功位列新势力三强。
率先打破造车新势力“不盈利”的魔咒
凭借略带赌性的孤注一掷,理想汽车完成了从0到1的验证,如何从1到10成为即将面临的又一道坎,然而这个过程对于理想汽车来说并非一帆风顺,第二代产品迭代上的失速险些让它陷入危机。
在蔚来推出ES6、ES8和ET7,小鹏推出P7、P5和G3等多款车型的时候,理想汽车在2022年前8个月依旧凭借理想ONE一款产品打天下。2022年8月,理想的交付量跌至4571辆,同比下滑51.54%,环比下滑56.14%,理想汽车成为当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唯一销量同比和环比双下滑的车企。
值得庆幸的是,理想很快迎来了苦尽甘来。得益于第二代产品的热销,理想2022年第四季度扭亏为盈,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趋势。根据公布的财报,理想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增长66.2%,净利润2.6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上升趋势获得延续,共交付新车5.26万辆,同比增长65.8%,实现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在扣除股权激励情况下,净利润达到14.1亿元。理想汽车在实现了季度连续盈利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造车新势力“不盈利”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