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 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
构建“全域”规划与实施“路线图”
(相关资料图)
作为全市“1+N+N”生态规划体系的纲领性规划研究,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进全域全要素“资源向资产”“数量向质量”“单一向复合”的系统转变。
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清家底构建基于生态价值实现的评价体系,试点探索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为给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服务奠定基础;坚持系统观念,依托国土空间功能区体系构建“流域—区片—单元—子项目”传导体系,在贯彻生态保护要求基础上,形成“产业功能+用途管制+实施路径”的差别化引导规则;坚持“两山”理论,挖掘特色凸显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潜力区域,以亮点片区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目前,该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基本形成了引导全市生态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路线图”,有效指导了区级生态规划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什湖区域、江夏乌龙泉矿区等功能区片的生态保护利用规划推进与实施。
■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受国际关注
滨湖生态涵养带为湿地大会示范区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第一届生态论坛提出的重点项目之一。两年来,中法半岛小镇生态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什湖片区生态保护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
中法半岛小镇生态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以“构建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各要素保护与修复、全面开展特色生态景观建设”为策略,重点打造“滨湖生态涵养带、多级生态廊道和水下森林缓冲带”三大生态示范项目;什湖片区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研究提出,要发挥规划统筹作用,探索“规划研究—工程设计—实施运营”全过程的生态项目实施规划工作机制,通过“分级+分区”的管控方式明确底线,统筹全域空间,并列出重点项目库,让规划能在一张蓝图上贯彻到底。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生态保护和利用工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法半岛生态滨湖涵养带受到国际瞩目,被设定为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示范区。
■ 武汉首个矿山主题景区开园
灵山因生态修复复绿“重生”
位于江夏区的灵山,曾因石材质量好而远近闻名,几十年粗放式的矿山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沦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为改变这一面貌,2021年,武汉编制完成《武汉市江夏区灵山和将军山片区生态修复规划》,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支点,推动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新突破。
灵山修复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复绿复垦和生态修复,将144.5公顷废弃工矿用地转变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市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提供了新路径。同时,将矿山生态修复、复垦利用、文化旅游等相融合,探索了农旅、文旅、产旅、居旅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矿区人居环境提升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复垦后的灵山很快“美出圈”,春日里,一幅灵秀春光图正徐徐打开:飞瀑奔腾而下,落入翡翠蓝湖;岸边铺青叠翠,鲜花次第盛放。今年4月,灵山生态旅游区开门迎客,成为武汉首个矿山主题景区。
■ 突出“一盘棋”综合治理思路
“梧桐雨”成生态旅游新名片
去年以来,东西湖区沿府河38.5公里岸线,规划实施约430公顷的“梧桐雨”片区,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将曾经的城市“背面”变“封面”,“半城繁华半城景,人城境业和谐生”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梧桐雨生态综合治理突出“一盘棋”综合治理思路,沿府河东西湖岸线“分段治理、渐进改造”,西段,湖群湿地聚集,野生候鸟栖息,重点进行水体湿地生态保护;中段,防护林地为主,开展渐进式生态改造;东段,紧邻城市区域,先生态修复,再绿色提振。
片区采用“水、岸、城、村”全要素营造的综合治理模式,以“理水行动”复原流域本底,坚守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底线;以“造林行动”修复生态系统,营造推窗见景的公园城市;以“营城行动”提振滨河活力,开展“三进三改”,即交通进、人居环境改,配套进、污染产业改,活动进、居民生活改,大幅改善区域面貌。
“五一”试运营期间,“梧桐雨”项目启幕,吸引不少市民打卡游玩。该项目拥有430公顷的蓝绿空间,8公里的河岸风光,融合儿童游乐、萌宠乐园、马术体验、运动健身、丛林探险、休闲赏花等生态产品,解锁多种城市森林郊野绿色新玩法。
■ 系统治理湖泊重构水下生态
汤逊湖重现大批红嘴鸥翱翔美景
在钮新强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启贵领衔指导下,武汉湖泊治理取得新的突破。
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为了消除沿湖旱天混接污水入湖、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我市启动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按照“截污控源”“治湖先治湾”的思路,引入多项水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实现沿湖排口的精确截流和自动化精准运行,并有效发挥了红旗湖作为湖湾生态缓冲区净化污水厂尾水的作用。
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按照“外源控制、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思路,改造湖泊微地形构建滨湖湿地,大幅削减了排口溢流污染,并构建了17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极大提升了湖泊自净能力。
通过治理后,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质提升,汤逊湖出现了久违的“万鸥翱翔”的盛况,大批越冬的红嘴鸥来到汤逊湖,湖泊透明度提升并形成水下森林。
■ 瞄准“碳中和”目标开展前瞻研究
为绿色低碳处理提出政策建议
《武汉市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2012-2020年)》已到规划年限,亟需制定新版规划。在此背景下,任南琪院士团队领衔在汉开展了基于“碳中和”分析的城镇污泥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同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法碳排放核算比较分析及策略等方面研究。
该项研究以绿色、低碳、经济循环为原则,对污水厂污泥的产生、处理及处置全过程、全链条进行总体梳理分析和总结,构建较为完备的污泥处理处置的“碳中和”清单,研究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趋势和“碳中和”为目标的治理预测,从而建立了未来武汉市污泥处理处置发展建议及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