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河山,有你心安。
(资料图)
八一建军节,和小体一起致敬人民子弟兵。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五大军区的2008名演员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击缶而歌,带着历史深处的回响,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敲响了北京奥运会的序曲。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二展厅内,展有一座“重量级”藏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表演所用道具“缶”。缶面呈方形,中心部分为鼓皮,四周环绕整齐的LED灯。缶的边缘有两个孔洞,用来放置演员所用的鼓槌。四足上刻有精美的瑞兽腾飞形象,花纹繁复,下方有轮子以满足表演后退场的需求。侧面有编号“1979”,表明其为当时开幕式上2008件中的第1979件。
演员准是解放军
说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最宏大壮观、震撼人心的场面,无疑当属“击缶而歌”。2008名中国古代武士整齐列阵,高声呐喊,亦鼓亦舞。表演者们动作挥洒奔放,呼号震天动地,人们一下就猜到了:演员准是解放军!
担负这场演出的礼宾训练大队,由来自沈阳、北京、兰州、济南、成都军区的2200余名战士组成,他们严格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国庆阅兵水平、仪仗队受阅水平”的要求,刻苦演练了近10个月,每人平均每天要做30套训练动作,每套动作至少要找准45个鼓点、212次变换动作、跪地300次、下蹲240次,半个月敲坏1副鼓槌,1个月磨破1双胶鞋……
演武士,用军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深知,战士身上的精、气、神,是不用化妆就能呼之欲出的。战士们的出色表现,显然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刻苦排练的汗水,证明这是一支坚韧不拔的队伍。更多的事实,也证明着这是一支善于学习的队伍。据悉,为在开幕式演出中不辱使命,礼宾训练大队的队员们自觉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体育、心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知识,为准确把握“击缶而歌”的艺术内涵奠定了良好基础。
用心改良节俭办奥
设计排练阶段,在定下“击缶而歌”的想法后,就该验证和实践了。但是,缶到底是什么?虽然文献里有记载,但目前并无具体的文物出土,人们也不了解“缶”被敲击时发出的具体声音。这既留出了一定的创新空间,又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直到2008年4月,缶的基本设计才得以确定——道具缶由树脂材料制成,外形在春秋时期曾侯乙铜鉴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对于关键的鼓皮,张艺谋要求其敲击后的声音,可以传达出鼓声、青铜声和金石之声,并且比例要达到精确的平衡。最终,团队共制作了近百个缶,耗时近半年才确定了缶的制作方案。
演员们所使用的缶,中心位置鼓皮周边,有排列整齐的LED灯,开幕式中所展现的声光效果便是来源于此。实际上缶原本并不是乐器,而是在远古时期,人们盛酒或水用的一种陶器,古人在对酒当歌的时候,常常用它来击打拍子。而为了体现现场的恢弘气势,开幕式的编导参考历史资料,对外形进行了改良。团队外围使用的都是雕刻缶,内圈使用贴面缶,它只是外观长得一样,但并没有完全按照乐器缶的工艺来制作,遵循了节俭办奥的理念。
2008年8月8日晚8点,美丽的欢迎焰火在鸟巢上空如花朵般绽放。焰火激活了一架古老的日晷,日晷发出的光点亮了鸟巢,点亮了由2008面缶和2008位击缶者组成的巨型缶阵。缶面的灯光随着有节奏的击打依次亮起,八月的中国洋溢着如火的热情,2008人的“击缶而歌”以宏大瑰伟的场面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部分文:解放军报、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