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师范类大学录取分数下降成为令人唏嘘的话题。不少人纷纷转向高薪硬核的理工科STEM专业。就连名校光环都抵不住文科专业位次的下跌。中国的国际教育蓬勃发展二三十年,一直大批吸纳师范生和留学生就业。直至疫情、双减、人口减少等因素接踵而来,让我们看到根本性的转变。从当下回头看,不知从事国际教育行业是否令老师们后悔过?听这些老师本人如是说。
(资料图)
我是深圳一所国际学校的中文老师,本科和研究生都在美国读的,学费花了几百万,学的是东亚语言和文学。我们这个专业才叫又小众又高冷的专业。我毕业后,先在美国的中学里教中文,然后回国继续教中文。虽然我已经进入这个行业十几年了,一直在一线教学,没有升职,但我一点也不后悔选择这个行业。
原因很简单,我家条件不错,靠吃利息和收房租基本财富自由了,我实在没有想为了高收入,就进入华为、腾讯之类的大厂,卷生卷死。而教书恰恰是只要前几年努力备备课,总结一下教学经验,后面就不需要太折腾,没有太多改变的职业,这点让我很满意。
而且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的那种国际化和高级感让我很舒适。我们的学校在深圳的别墅区,离我家很近,餐厅供应的是西餐,开会说英语,接触的同事和家长都衣着体面,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且不需要加班,放假时间长,我实在挑不出,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缺点。
因此,让我回头看,我仍然会选择这个行业,张雪峰说的教育回报率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家不在乎我的几百万学费什么时候赚回来,我也不用买房子。所以你问我对大学教育有什么建议,我觉得大家都去读接地气的专业了,就太功利化了,我还是很看重精神层面的。我在美国大学里跟教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中国古典诗歌时的那种热烈和浪漫,一直深深留在我心中,我想把这种感觉带到现在的课堂里,让学生也能感受到中文的美,我就觉得特别值得。
我是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数学老师,本科和研究生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数学系。坦白讲,我很后悔进入教育行业。原因有两点:
首先,我们横向对比“在国际学校教数学”和“在金融行业做投资”这两者收入的差距。前者年薪30多万,后者比如中信证券人均83万,中金81万,据说今年大幅降薪后平均也有64万。我知道,去top级的金融公司毕竟是少数,而且很辛苦。
但就算我愿意辛苦,卷去了top级的国际学校,也仍然拿不到这个年薪。因为在我们国际教育行业,这已经是工作数十年,几十里挑一,甚至百里挑一的校长级别的年薪了,而在金融行业,只不过是平均年薪而已。这就是行业与行业本质的差异。我当年可是北京市高考分数前100的学生,现在30多万的年薪,你说我能排北京市同龄人中的前100吗?这么些年我也没少努力,但为什么我跟我的大学同学拉开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现在连大学校庆都不好意思回去了。真的,我付出的机会成本实在太过高昂,肠子都悔青了。
其次,我们再纵向对比相同专业不同大学的录取分数和出路,我都以跟教育行业最相关的师范类大学做对比好了,A师范大学在北京的本科录取分数线650+,B师范大学在北京的本科录取分数线580+,差了差不多70分。可毕业后如果都选择去学校工作,虽然A师范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更容易去好一点的学校,而B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会去普通的,甚至职业类学校任教,但工作的本质都是备课、上课、批作业、当班主任等螺丝钉式的教书岗。
如果都是在有编制的公办学校,工资可能都不会差太多。但他们的高考分数整整差了70分啊,在号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高考里,70分的差距足足可以让这个考生每天少做一套卷子,早睡一小时了。那么拼命才换得70分的领先优势,结果一就业,发现都干差不多的活,拿差不多的工资。你说懊悔不懊悔?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人口减少,学校合并倒闭日益增多,教师也正面临过剩,学历和毕业院校内卷严重,搞不好考了A师范大学,才刚刚够得上普通的和职业类学校,要是考了B师范大学,小心连职业类学校都进不去。所以分数线和就业率要跌也是B师范大学先跌,而A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就业的学校越来越差、学段越来越低了。
那我想说,这不正说明了教育行业已经供大于求,不再是过去的香饽饽、铁饭碗了,而学生用这领先的70分去选个别的专业,以后去个更朝阳一点、正在扩大而不是缩小的行业,不是更香吗?能考进A师范大学这样名校的学生,考个优秀的理工科大学、财经大学,完全可以吧。当然,道德感很强,愿意不谈钱,喜欢奉献,特别热爱当老师的那种除外。
所以,你要是问我,我对大学教育有什么建议?我的观点是,我没有看到不同层次的大学在培养老师这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课程都是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实习等等,全国各地的正规师范类大学都大同小异。那么凭什么可以有那么大的分数差距?
因此我建议,如果好的师范大学还想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的话,不妨多增加一些其他大学不开,可又能让自己毕业生的出路明显高于其他大学毕业生的课程。比如,PE/VC行业不仅需要投资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对投资标的所在的行业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才能投得准。所以有没有可能好的师范大学,专门开一些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放在教育和师范专业里,把学生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去到更高薪的金融、咨询行业,然后从事对教育行业的研究和投资之类的工作呢?这也是在帮助教育行业更好的发展啊。
即使留在教育行业,也可以去教育集团总部工作,或者留在学校,也会因其懂得管理学的知识,而比只学过如何上课的老师来得更可能升职,更可能管理好学校。通过开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专业课,把自己大学教育的含金量从量变上升到质变。如此一来,这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考了高分,最后也换得了高薪的工作,也算不辜负自己。同时对于大学来说,也能把自己与其他师范大学拉开差距,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么高的录取分数。
我知道这个提议肯定会受到现在大学里的教育家的批评,毕竟教育是只讲奉献,不兴谈钱的,谁谈钱谁低俗。可如果只宣扬道德,而让学生感到报考这所大学不划算的话,以后他们也会用脚投票——考了高分的人才,会选可以获得更多回报的专业和大学。而回报率不好的专业,就留给分数不高,或者家里不差钱的富二代去读吧。
这样一来,那些分数很高,出路却不好的大学和专业,自然选的人就会慢慢减少了。你看,连浙大这样的名校都保不住文科位次的下滑了。说到底,现在是人口大幅下降的时代,以后会有越来越多性价比不高的专业和大学因招不到学生而被迫降低分数线,或者直接被撤销了。就看大学愿不愿意及时调整自己,吸引到那些水平高的学生,并通过他们的高分来维持住自己的名声和高录取分数线了。
结语
以上两位观点截然不同的老师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教育有其滞后性的一面,我们总是在离开自己受教育的环境,体验到教育给自己的职场带来了什么以后,才渐渐明白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遗失了什么。而每人心中的那杆秤,汇聚起来变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默默地在影响不同专业的供需关系,做出调整——每年撤销一大批专业,又新增一部分专业。
作为教育人,我们在回顾自己的受教育之路时,也希望能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大学提供一些反馈和建议,一起把教育行业变得更好。同时也希望给正在考虑选大学、选专业、入哪一行的后辈带去一些前人的借鉴。
作者 |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
图源 | 网络
运营 | 天悦
教育职场:关注国际教育从业者的职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