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人为将校园场景下的外卖配送强行分为“校外”“校内”两段,不如秉持开放思维,更多地跟外卖平台协同共治,共同完善对外卖校内配送的长效性规范和制度化约束
近日,“上海交大禁止外卖入校”引发关注。一张写给各外卖平台和配送员的、盖有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治安科公章的通知称,为进一步规范校园外卖配送秩序,降低外卖骑手校内送餐带来的安全隐患,上海交通大学振兴教育服务产业有限公司建立校园外卖专送团队,将于校外外卖中转站转接师生所有外卖订单。
↑上海交大,虽值暑假,但饭点外卖仍不少。图据澎湃新闻
【资料图】
有学生表示,听闻骑手需将外卖送到中转点,缴费2.5元左右,再由校内团队转送。此事引发争议后,校方目前已更新关于闵行校区外卖管理的相关安排:维持原有模式,由各外卖平台根据订单自行安排配送途径。
说起来,高校禁止外卖进校的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热议了。相关高校给出的理由往往如出一辙,都是以安全之名,比如强化对校园外卖配送秩序的规范,降低校内送餐带来的隐患等。
毋庸讳言,外卖进校确实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变量、增添了难度。高校通常人流密集,一些外卖员在平台的管理机制下抢时间,由此而来的超速、逆行等不安全行为频现,而配送队伍的强流动性、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又增加了事故发生后师生权益保障的不确定性。2023年5月,就有学生在上海交大内部论坛发文称“学校里的外卖骑手差点撞死我”。
以规则优化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保障,合情合理。可现在看,“禁止外卖入校”的通知引发了多方不满或不忿:因为外卖骑手得向中转站缴费,有学生担心,外卖骑手会因少赚而不愿意送交大学生的餐品,担心两次交接会导致末端维权环节变得复杂;有骑手反馈,每单下来也就能挣4到5元,要把一半交给中转站,相当于被迫割肉,有人干脆将订单转单;一些网友则质疑,这是学校保卫处“鹭鸶腿上劈精肉”,吃相难看。
本质上,当中牵涉到的还是外卖配送在复杂场景下的“最后一公里”权益保障和利益平衡问题。凭着即时性和便捷性,网络外卖确实弥补了校园内以食堂为主体的餐食供给体系缺角,满足了很多师生随时随地点餐的需求。但高校是个相对不那么“社会”的社会场景,需要顾虑的因素多,需要平衡的利益广。
在此之前,部分高校采取的对策是,在校内外合适位置引入外卖自提柜,或是设置专门的外卖取餐点。还有学生瞄准痛点推出了针对“最后一公里”的跑腿取餐服务,为其他学生代取外卖。
而上海交大推行外卖接运转送业务,是想用“分段治理”思维解决外卖进校伴生的安全风险问题,并为此建立了专门的校园内外卖专送队伍。不过,据报道,负责校园外卖配送服务的上海交大振兴教育服务产业有限公司是由上海交大教育服务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实际控制人即上海交通大学。
对此,学校保卫处回复,配送平台在试运行期间根据距离等因素,对校内外卖配送提取每单2元到2.5元的费用,其中配送平台预留每单1元左右,根据配送平台与振兴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剩余的每单1元左右为振兴公司负责校内外卖配送的费用。
由此,不让成熟化的外卖平台进场,却是让跟自身有利益关联的校办企业切入,转接外卖要收取费用,相关行为自然会引来质疑,随之而来的,内部配送服务能否像纯市场化服务那么高效也是个问题。
考虑到外卖配送攸关师生切身利益,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在“禁止外卖入校”问题上,显然应该先征求师生们的意见,汇聚“民意”公约数,而非自己单方说了算。
就目前看,禁止外卖骑手进校并由“自己人”承接校内配送部分,也不是确保安全的最优解。与其人为将校园场景下的外卖配送强行分为“校外”“校内”两段,不如秉持开放思维,更多地跟外卖平台协同共治,共同完善对外卖校内配送的长效性规范和制度化约束。
比如,可以敦促外卖平台建立校园专送队伍,对校园场景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配送时限等考核要素,为外卖骑手按下减速键,对骑手超速、逆行、在非机动车道抢行等不安全驾驶行为实行严格的梯度化处理机制等,也将骑手的安全记录跟所在平台与骑手自身的服务质量挂钩等。
外部的外卖骑手送餐是送,“自己人”送餐也是送,重要的是保障安全。依托平台现有的专业化成熟化配送资源,继续在安全系数上做加法,未尝不是一个解决思路。
好在,上海交大方面在听到师生反馈后表示会维持原有模式,并通过增加校内巡逻和提示,与外卖平台联动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外卖车辆管理等。这是多方博弈后的利益再平衡,对更多高校也是一种提醒:在涉及师生权益的决策上,还是要听取多方呼声、平衡多方权益,而不能动辄单方面说了算。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